报告围绕19世纪俄国在中亚边疆的“知识殖民”过程,详细阐述了俄国东方学家,特别是瓦西里·弗拉基米洛维奇·巴托尔德,通过学术研究和地缘政治建构,对中亚地区施加的文化和历史影响。
2020年至2022年的中国边疆研究呈现出议题丰富、各有侧重的局面,其跨学科特征较为明显,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相吻合。中国的“边疆”同时兼具了中国性和亚洲性,乃至世界性。
文章来源:《世界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第192-209+247页。
文章认为,与其他殖民帝国相比,19世纪的沙俄帝国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对殖民地区域的地理空间认知的全新塑造,进而推动区域空间秩序的变革。
围绕区域国别研究、俄国东方学、绿洲桥的枢纽意义、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清朝的国家建构等问题,《上海书评》专访了黄达远教授。
河西走廊作为具备地理和文明双重意义的走廊,它构成了我们探视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一扇窗口。
文章来源于《新疆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总第246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欧亚多重一体化困境与‘一带一路’倡议集约发展研究” (项目号:20BGJ067)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国际论坛》,2023年第3期,第114-135页。
本文立足于西方和非西方的理论与实践,解读比较地区主义的生成逻辑,通过对比地区和区域概念,明确比较地区主义的研究对象,介绍比较地区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出定量和定性比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学科时代背景、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等方面就区域国别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出来并做简答,试图厘清一些问题,以期得到学术界的一些批评和共鸣,并对今后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