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埃斯帕涅(Michel Espagne),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NS)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主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文化迁变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18—20世纪德国文学文化史、文化迁变理论与历史、海涅研究。已出版专著《琥珀与化石:19—20世纪人文科学领域里的德俄迁变》《法德文化迁变》《莱辛》等。
研究成果王志 陈乃琳:《发展型地区主义与中国地区多边外交的演进》文章来源:《当代中国与世界》,2025年第1期,第118-128页。【内容提要】逆全球化与地缘博弈加剧,地区治理重要性提升。冷战结束后,中国注重地区多边外交,积极拓展跨地区与地区间主义实践,促进了区域发展繁荣,维护了区域安全稳定。比较地区主义视角下,中国倡导发展型地区主义,体现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的原则,是“安全—发展联结...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中国—中亚峰会’视阈下陕西高校区域国别学建设路径研究”(23JY071)、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外语类高校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建设路径研究”(YJSZG2023112)成果】作者简介:高明,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特别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
区域自主性与中亚地区主义王志 刘文迪【内容提要】近年来,中亚国家领导人持续会晤,区域合作逐渐增强,域外大国也纷纷与中亚构建“C5+1”机制,举行元首峰会,促使学术界对中亚区域自主性问题展开讨论。区域自主性来源于地区主义,而全球南方国家地区主义动力受制于区域内部权力、利益和身份因素,也被域外大国所约束,限制了区域自主性。中亚地区主义因领导权争夺、内部相互联系不密切和身份意识不强,也因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以及“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力量对比中整体地位和分量的提升,正在改变西方主导的以“中心-边缘”结构为基本特点的国际体系,这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本内涵。但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处在这个体系的框架之内,而西方则将不择手段试图维持其主导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薛福岐在《国家治理》撰文指出,妥善应对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化...
近日,中国知网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公布了“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预发布名单,中亚·环里海研究中心主任、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达远教授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学科为世界史。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的初选范围为:近十年(2014-2023年)至少发表过一篇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Paper Citation Standardized Index,简称PCSI)高于理论平均值(1.65)的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会议论文。经统计全国约335万名...
俄乌冲突后,欧盟在安全形势恶化的情况下采取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手段推进东部伙伴关系,破坏了其传统上被视为规范性力量的角色认知,正常力量的解释力提升,使得规范性力量和正常力量成为理解欧盟东部邻国政策演变的重要视角。
国际关系研究空间转向”为深化对区域概念的理解提供了契机。空间理论视角下,区域作为一种知识生成于社会实践中,是尺度政治的产物,体现了权力对知识生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