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合作(SSC)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地区组织之间互动以及双边合作的增多。然而,地区间主义的研究往往表现出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和以国家为中心的方法,它们在研究中经常忽视非国家行为者。本文试图将地区间主义的概念化扩展为一种全球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区主义以互惠的方式相互联系,并由地区间主义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所驱动,其中涉及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本文使用来自拉丁美洲、非洲、阿拉伯世界和欧洲的实证案例,发现地区组织之间的正式合作对地区主义有更大的影响,特别是在非对称环境中。与此同时,地区间民间社会合作无论是作为赞助者还是共同的对手,仍然与国家驱动的地区间主义的存在密切相关。
随着21世纪的推进,围绕中亚控制权的争夺日益激烈。一方面,崛起的中国正不断增强其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另一方面,俄罗斯则试图重振昔日的辉煌。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不仅被中国视为威胁,也令俄罗斯感到不安,俄担忧美国决意以牺牲中俄利益为代价来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近期自阿富汗撤军以及塔利班重新掌控喀布尔的局势,进一步加剧了地缘政治格局的复杂性。中俄两国持续加强合作,以确保区域稳定。当前,中国已成为中亚各共和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而俄罗斯则通过签署多项双边与多边安全协议以维持其在该地区的持续影响力。无论是广义上的欧亚大陆,还是狭义上的中亚地区,如今再次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本研究追溯了地缘政治概念的演化路径,从拉采尔的“生存空间”、谢伦的“国家有机体论”,到马汉的“海权论”等理论。同时,文章探讨了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等学者在地缘政治方面的集体见解,重点分析其“心脏地带”(Heartland)理论、“边缘地带”(Rimland)理论与“大棋局”(Grand Chessboard)理论,以解读欧亚地缘政治格局。
乌兹别克斯坦总理阿卜杜拉·阿里波夫于5月11日至12日率政府代表团对伊朗进行了正式访问。据乌兹别克斯坦部长会议新闻办公室通报,此次访问旨在深化两国在经贸、交通运输、人文等多领域的合作。
在亚洲开发银行(ADB)第58届理事会年会期间,亚行中西亚局局长叶夫根尼·朱可夫在意大利米兰宣布,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以外的公路建设和改建项目中,有90%得到了亚行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