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号下午,著名中亚史家、法国索邦大学斯维特兰娜·戈尔舍尼娜教授应邀至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中亚与环里海研究中心做了首场学术报告《中亚地图学:从古代到17世纪》,首先在报告中展示了现中亚水文地图,中亚水文主要由里海、咸海、阿姆河和锡尔河构成。戈尔舍尼娜教授以此为引,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从古代至17世纪的中亚制图学,重点关注了里海及周边水文情况的地理考证。
2024年4月8日晚上,法国索邦大学中亚史专家斯维特兰娜·戈尔舍尼娜教授给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中亚与环里海研究中心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此次讲座主题为“社交媒体上关于19世纪中亚地区照片的讨论”。
2024年4月10日,中亚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学家斯维特兰娜·戈尔舍尼娜 (Светлана M. Горшенина) 教授主讲“19世纪中亚文化遗产的生成”,以19世纪考夫曼总督在突厥斯坦总督区内开展的一系列文化领域的工作为例,探讨19世纪中亚文化遗产的生成过程及其内在逻辑。俄语学院李肃副教授主持讲座,约70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中国—中亚西安峰会以后,中亚、丝绸之路等名词因战略倡议、出境旅游、时事新闻和媒体运作等缘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学界不仅对“中亚”、“丝绸之路”以及它们所衍生出的概念和语境有较广泛的讨论,还就与中亚和丝绸之路历史密切相关的人、事件、环境和文献展开了诸多思考。上述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中亚在边界上的流动性,或者说是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与丝绸之路一词所具备的模糊性、宽泛性是十分相似的,因此当中亚与丝绸之路这两个名词被置于同一空间时,我们或许能发现两者之间并非必然存在一种强韧的联系。换言之,中亚与丝绸之路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借助现实视角凝视历史所产生的表象。同时,此处的“表象”亦建立在我们以“东西关系”推演古代中亚人群和权力互动的前提之上。
2024年4月10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中亚与环里海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中亚考古国际沙龙。国际知名考古学家、瑞士洛桑大学研究员、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及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名誉研究主任克劳德·拉宾(Claude Rapin)应邀参加本次沙龙,并作了题为“希腊-巴克特里亚与印度-希腊王国:在伊朗、印度、草原世界与中国之间”(The Graeco-Bactrian and Indo-Greek kingdoms: between Iran, India, Steppe world and China)的报告。本次沙龙以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方式召开。 本次沙龙由我校俄语学院院长兼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达远教授主持。参加沙龙的学者有: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斯维特兰娜·戈尔舍尼娜研究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建新教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席会东副教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建军研究员、我校俄语学院海纳尔·达列力别克博士、俄语学院乌克兰语外教伊莲娜·弗拉基米丽芙娜·雅莱穆楚克副教授、国际关系学院耶斯尔研究员等参加会议。中央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我校区域国别专业的部分师生也参加了此次沙龙。高级翻译学院李朝渊老师担任交传翻译。
19世纪欧洲百年大霍乱波及沙俄殖民统治的中亚地区,1892年发生于图尔克斯坦总督府所在地塔什干市的疫情非常严重。由于传统疾病观的根深蒂固,导致沙俄政府防疫措施实施不力,进而演变为“霍乱骚动”。文章聚焦沙俄政府应对霍乱的社会影响及其殖民主义医疗意识形态因素,梳理沙俄政府防控措施实施不力而导致动乱的事件过程,总结事件发生机制。研究旨在拓展中亚医学社会史研究和医学人类学研究新视角,为理解中亚社会变迁、促进“一带一路”发展提供政策咨询。
作为一门研究“他者”的学问,人类学有着较为丰富的区域国别研究经验与理论积淀,可以对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和方法论提供借鉴。
2023年12月1日-4日,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主办,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西部外语教师发展中心协办的“西部高校外语学科欧亚区域国别研究暨师资培训会议”在我校雁塔校区顺利举办,来自北京、南京、辽宁、吉林、新疆、四川、广西、甘肃、海南等地的50余位一线教师和相关智库研究人员参加了培训。
2023年11月18日,由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区域国别学下的东亚研究”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吉林警察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以及山东大学的十余名专家学者同聚一堂,围绕着“区域国别学下的东亚研究”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会议分为“东亚金融合作的学科交叉分析”“东亚区域制度构建的学科交叉分析”“非传统安全视域下的东亚区域合作”“东亚区域发展的多学科交叉分析”四个议程,以下为第二议程会议实录。
本书是一部近代中亚史的学术著作,深入探讨了俄国如何征服从奥伦堡到塔什干的广袤疆域。俄罗斯帝国以奥伦堡为桥头堡,南下里海,继承帖木儿帝国遗产,渐次征服了哈萨克汗国、乌兹别克三汗国等汗国和部落。作者以丰富史料和扎实研究为基础,生动还原和剖析了俄罗斯在18-19世纪征服和经略中亚草原的历史进程,关注近代俄国如何以政教制度塑造中亚草原的统治秩序,以及草原游牧社会在俄国统治下的变迁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