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世界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第192-209+247页。
文章认为,与其他殖民帝国相比,19世纪的沙俄帝国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对殖民地区域的地理空间认知的全新塑造,进而推动区域空间秩序的变革。
作为一门研究“他者”的学问,人类学有着较为丰富的区域国别研究经验与理论积淀,可以对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和方法论提供借鉴。
围绕区域国别研究、俄国东方学、绿洲桥的枢纽意义、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清朝的国家建构等问题,《上海书评》专访了黄达远教授。
河西走廊作为具备地理和文明双重意义的走廊,它构成了我们探视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一扇窗口。
2023年12月1日-4日,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主办,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西部外语教师发展中心协办的“西部高校外语学科欧亚区域国别研究暨师资培训会议”在我校雁塔校区顺利举办,来自北京、南京、辽宁、吉林、新疆、四川、广西、甘肃、海南等地的50余位一线教师和相关智库研究人员参加了培训。
2023年11月18日,由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区域国别学下的东亚研究”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吉林警察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以及山东大学的十余名专家学者同聚一堂,围绕着“区域国别学下的东亚研究”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会议分为“东亚金融合作的学科交叉分析”“东亚区域制度构建的学科交叉分析”“非传统安全视域下的东亚区域合作”“东亚区域发展的多学科交叉分析”四个议程,以下为第二议程会议实录。
本书是一部近代中亚史的学术著作,深入探讨了俄国如何征服从奥伦堡到塔什干的广袤疆域。俄罗斯帝国以奥伦堡为桥头堡,南下里海,继承帖木儿帝国遗产,渐次征服了哈萨克汗国、乌兹别克三汗国等汗国和部落。作者以丰富史料和扎实研究为基础,生动还原和剖析了俄罗斯在18-19世纪征服和经略中亚草原的历史进程,关注近代俄国如何以政教制度塑造中亚草原的统治秩序,以及草原游牧社会在俄国统治下的变迁与转型。
外高加索三国是古老“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它们将中国、中亚与欧洲联结起来,且地缘政治意义非常重大,1991年以后一直是大国争夺的对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内,中国与外高加索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三国建立起了紧密合作关系。三国积极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将其视为重要机遇,政界、学界乃至媒体都予以热烈回应和积极配合。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国与相关国家的许多合作项目顺利推进,中国对高加索地区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外高加索国家的合作前景中,中国也将面临外高加索国家自身存在的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消极问题乃至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外高加索三国内部的社会政治问题、外高加索三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相关国家输入性恐怖主义、外高加索地区可能面临的地缘政治变局。大国在某地区的竞争也会波及其他地区,甚至在全球引发共振。2018年以来,外高加索地区乃至周边国家以及遥远的其他地区都发生或酝酿着深刻变局,这些趋势和动态都不同程度地相互交织,互相影响。中国在外高加索地区拥有巨大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利益,因而必须正视这些安全风险,并审慎规避。
在世界历史进入到“百年未有大变局”的背景下,在主权国家仍然是而且还将长期是世界舞台上最重要角色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在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追求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是极具必要性和正当性的,这也提醒我们去深入理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本质性特征。